您现在的位置:名师创新成长天地>> 课题资料>>正文内容

让科技创新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比翼齐飞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它明确了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未来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方针、任务和措施。笔者今天对科技创新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谋求“两种”教育在新形势下求得和谐统一,力求当代教育价值提高到更高水平,将中国特色的教育真正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教育。

“创新”(innovation)是经济学家熊彼得(schumpeter)从经济学角度首先提出的。科技创新教育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而“科学”出自英文“science”一词,“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知识”和“学问”,在古印度的梵语中,“科学”是指“特殊的智慧”。在当代教育中把学科知识的系统教育大致规范为科学文化教育,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教育,谋求做人的标准,即:仁、义、礼、智、信;逐步发展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到现在成为:德、智、体、美、劳。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9年6月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关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战略主题。因此,怎样培养出具有创造力人才参与国际竞争,是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任务,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前途、兴衰、成败的伟大事业。而要在基础教育领域广泛推行科技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新尝试、新挑战。政治家和教育家能以高视角提出新的教育策略,将中国赶超世界,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笔者从教将近40年,看到了国家改革开放后的深刻变化,体验到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是教育的现实与战略思维却很难走到一块,存在的一些异议有待商榷。

  • 从上至下仍需更新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还不高,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原因之一,是青少年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重应试技巧,轻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知识灌输、知识掌握,轻智力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标准答案,轻多途径探索和探究性学习等。我们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经常受到上级的教导,“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等,听的真是太多了,到底怎么样呢?每年仍是考试加测评,从分数决胜负演变成等第决成败,却走的是同一条道,搞得教育工作者们失去信心,失去自我,造成思想认识僵化。学生仍受到不均等的教育,民办教育仍拉着“教学质量第一,今年又有几个少年大学生”等旗号,公立学校仍是招生大战,高分学生仍是宝贝一个。高考分数和中考等第仍就是教育的指挥棒,单一的学科文化教育仍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而有现实教育意义的素质教育可说是空中楼阁,素质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却相距甚远。十二届人大代表在讨论“科技创新教育时说过:大部份政府官员只会说教育,却不会搞教育”。口头说得凶,行动却是迟缓。我参与科技创新教育30年,领导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却有天壤之别。领导的认识水平差异很大,在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今年6月的某一天,市里和县里抓科技教育领导到我校考察第二届“市长奖”的学生。县里的一位领导参观我校“科技陈列室”后发表指示:“你们的学生发明作品原理太简单,要发明原理更复杂,能改变生产力的发明作品”。从这席话中看出,这位领导的心情太迫切,却忘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说明他对教育是不在行。青少年学生阶段参加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关键不在于结果,而重于过程,在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能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基础教育的科技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就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去开拓思维,学会发明创造的基本方法,有一定动手创造的能力就行,而不是马上成为发明家。从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来,要求政府引导实施,但现实情况差距很大。原国家鼓励高中学校,凡学生参加国家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可获得保送大学的资格。湖南省政府从2008年开始,设立“芙蓉创新奖”;2011年长沙市政府设立“市长奖”;2012年宁乡县政府设立“县长奖”,以此来促进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激励机制的出台,促进了大部份学校学生的全员参与,成果不断涌现。近10年来,我市中小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已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2000余项,国际奖38项,国家级奖458项,国家专利824项,另有学生获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在成绩背后看问题,省内情况差别很大,激励机制好的地方成绩突出,有的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对科技教育基本不作要求,教育投入不足,发展极不平衡。其中有一个共同现象:非常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却忽视教育的基础工程,急功近利的现象非常突出。科技创新教育是振兴中国的教育,是发展中国的教育,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教育。我们急需看到地方政府官员、主管教育的上层领导认真研究教育,关心教育,在教育工作中认真调研,重新认识教育,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指导教育和服务教育。把素质教育中科技创新教育这一载体真正融合到科学文化教育之中。从今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就能看出,出现什么“工作难找,工人难招”的尴尬。其实质我们的大学生有相当高的文化素质,但相对技能素质偏低,工厂要求的与现实要求脱节,这一点也充分说明我们现在教育的缺失。

笔者认为,从上至下各个行业,各阶层都必须重视教育,都来关心教育之大计,从内心实质更新观念,理解教育的核心价值,如何把科技创新教育广泛地贯穿到文化教育之中,将素质教育与科学文化同步发展,尽快行成一体化,把科技创新教育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教育途径中去,实行全面的改革。

  • 回归教育原生态,反对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

学生有优秀的文化成绩并不是坏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文能兼修,既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又有发明创造的能力,有强劲的体魄。这就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标准。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和中期,教育出现的生机,改变了口头上讲实验,黑板上填实验的状况。从上到下都要求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新课程改革的这10多年,却出现了许多教育新模式,除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之外,一切都追求“新”,学生做的一些实验被多媒体的影像所替代,课堂中学生兴高彩烈,老师的课堂评价也非常高。这些年来,我们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却越来越差,知识的运用水平也越来越低,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硬性规定:“老师在课堂中必须用多媒体教学,否则就不是优秀课。一些实验可以通过放视频来解决。每个人都应有这样体会,看一个连续剧你能记多少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有些东西只可能有点印象,甚至什么都忘了。其实每一个教育者都知道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的东西,才终生都不会忘记。没有演示实验,就没有师生互动的过程,也就没有探究问题的过程。没有学生实验,就没有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也就没有认识的过程。今年6月20日神州十号的太空实验授课,如果不能通过实验,实验现象和结果都是不得而知。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知识,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哲学的认知规律可以认识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认识规律的最好的过程。现在出现了一些极不正常的现象。实验器材成了摆设,学生探究问题形式搬到了黑板上,实验成为了一纸空文,甚至有的老师还说:“只要学生考分高就行了”。谈到考试仍是老一套:“题海战役”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尽管有开放性试题,他又能说明什么呢?学生能力的缺失将影响着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国家的稳定,有良知的人都可想一想。“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能发现问题,也能解决问题,甚至还有发明创造的潜能”,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形式主义的东西不要全盘用在教学中(其它用途我不反对),原生态的教育要继续发扬,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今年6月3日—7日参加北京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天津青少年科技中心的孙志敏主任讲到一个事例:她的一位同事在天津大学任教授,这样说道:‘研究生的考分一年比一年高,但实践能力一年比一年差’。谈到的是上述同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现在的学生从一开始入学,基本上就关在学校,严重脱离生产、生活实践,与社会群体交往少了,与网络接触多了,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之所以造成了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出现了距离。

  • 将科技创新教育渗透到科学教育之中

“科技创新教育”是在十多年前重点提出,形成的经验不够丰富,方法不是很成熟,他是作为素质教育提出来的。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科技创新教育应成为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应进行符合其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科技创新教育,而对青少年来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特殊时机,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最敏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抓好青少年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对增长他们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养成实事求是、顽强刻苦、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和习惯非常重要。一个人的科学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学生阶段形成的一个良好的素养,接受良好的科学教育,参加科技活动锻炼,形成勤于研究、勤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形成创新精神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目前我市开展的科技活动有:1.学科实践活动; 2.研究性学习活动; 3.“三小发明”活动; 4.趣味科学实验活动; 5.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 6.理、化、生信息学科奥赛活动; 7.新概念作文写作比赛活动; 8.智力拼图活动; 9.电子科技创新活动; 10.“机器人”活动; 11.DI活动; 12.网页制作活动; 13.“三模”制作比赛; 14.校园科技节活动; 15.科技创新夏令营活动等。活动是学生发展的平台,但他的发展受条件制约,条件不够的学校就很难做到,导致发展不平衡。

上述的许多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他与学科文化知识是紧密相关的,活动的1—8项都是可以与学科教育结合在一块,只要学校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整体布局,明确责任,要求老师学会尝试,可以将两种教育互相融合,就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就能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活动的9—15项看上去与学科知识无直接关系,但他们是综合性学科,与当前社会紧密相联,必须通过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结合来解决问题。他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激活创新潜能,而且这些活动的创造性更强,更能够发展学生智力。学生能通过上述相关活动,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就能很好在学生中发挥,在课堂中实现,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且实现了三个目标的落实:(1. 知识目标的落实;2. 能力目标的落实;3. 综合素质目标的落实)。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培养了问题意识、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与科学素养,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智力与创造力的升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落实。

将科技创新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实现科学教育的价值提升,今后的教育更充满活力,民族的科学素质就会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政纲要》

2、《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袁望冬著

3、《教育创新论》 张武升著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